知識分享

2025.10.21

整合 PGT-A 定序數據中的端粒訊號:一種具成本效益的胚胎優選新策略 Integrating Telomere Signals from PGT-A NGS Data: A Cost-Effective Approach to Optimize Embryo Selection

作者:
李季頴*1, 2 鄭恩惠 1 施惠馨 1, 3 蔡漢霓 1 林羿萍 1 黃俊嘉1 陳忠義1 羅偉哲1 李茂盛 1, 3 ,4

服務機關:
茂盛醫院[1], 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[2],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[3],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[4]

摘要:

研究問題: 

除了形態學和 PGT-A (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:非整倍體篩檢) 之外,能否透過測量胚胎的端粒長度,進一步提升 ART (人工生殖技術) 中的選擇植入胚胎準確性?

研究設計、規模與期間: 

這是一項經 IRB 批准的回溯性研究 (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,編號 CS1-22094),重新分析了 2023 年 9 月至 2024 年 8 月期間,來自 1,114 對夫妻的 3,550 個囊胚的 PGT-A 數據 (平均母親年齡:36.5 歲)。
先前的研究指出,端粒長度會在受精後增加;有鑑於 PGT-A 定序是採用隨機取樣,因此研究團隊假設「發育潛能較佳的胚胎,其端粒長度較長,會被定序採樣到的機率較高」。
研究團隊從定序平台讀取的序列片段(reads)總數中計算端粒序列的出現頻率,以此估算「端粒長度」,並將其定義為其中一項胚胎分級指標「Teloscore」。
為準確評估著床結果,本研究僅分析了 259 個單一胚胎植入 (single embryo transfer, SET)的治療週期。

材料、設置與方法: 

在常規的 PGT-A 中,從滋養層細胞切片獲得的基因組 DNA 使用 Embryomap 平台進行定序,平均每顆胚胎會取得約 100 萬個長度為36個鹼基對的單端DNA序列片段(reads)、品質分數 (Q) ≥20 。端粒的序列片段總數會被量化,以生成胚胎分級指標「Teloscore」。
統計分析採用廣義估計方程 (GEE) 和多變量邏輯迴歸來評估 Teloscore、胚胎整倍體狀態與著床結果之間的關聯。實驗中,胚胎的母親與父親平均年齡分別為 35.5 歲和 38.9 歲。

主要結果: 

多變量邏輯迴歸分析確定 Teloscore 是預測著床的唯一顯著因子 (勝算比 OR=1.106, 95% 、信賴區間 CI: 1.016−1.206, p=0.020),意即不受其他因子影響。實驗中顯示胚胎是否在第五天活檢在統計上未達顯著 (p=0.072)。而在針對整倍體狀態和臨床共變量進行調整後,Teloscore 的預測價值依然存在。
此外,研究團隊也在相同樣本上進行重複定序,證實了 Teloscore 測量的技術重現性,Teloscore 的重複測量值之間顯示出強相關性 (斜率 =0.90, R2=0.77, p<0.001)。

結論: 

Teloscore--從標準 PGT-A 定序數據中衍生出的次級分析指標--提供了一種具成本效益且不需額外活檢的評估胚胎活力的方法。這個新穎的生物標記可能輔助現有的胚胎選擇策略,並具備優化選胚策略的潛力。
免費諮詢
WhatsApp
線上諮詢